宋河酒礼丨“饮宗”孔子的“觚不觚,觚哉?”

“儒”过去是一个职业,也就是为有丧事的人家主持祭礼活动。孔子少时家贫,常要做“儒”。因此孔子非常熟悉各种“礼”的环节,这也许正是他日后成为尊“礼”的典范、缔造了儒家伦理文化的原因。

明人袁宏道将孔子称为“饮宗”,这是有道理的。孔子习礼,每次在祭祀的时候,孔子都会按照规矩来饮酒。有一次,孔子陪同鲁哀公吃饭,侍者奉上黏米饭和桃子,孔子先吃黏米饭后吃桃子,侍者忍不住偷笑。原来侍者以为孔子不知道,黏米饭是为了擦桃毛而用的,孔子却说,黍米是五谷之长,是最重要的粮食,因此是祭祀祖先之用的,而桃子在六品果类中地位最低,怎么能让最尊者为最卑者服务呢?听到孔子的理由,在座的人既钦佩又惭愧。懂得了要讲究食序,讲究上下尊卑的道理。

孔子对于饮酒之事当然更为认真,《论语·雍也》中记载,有一次孔子参加一个仪式,看到所用的酒器“觚”被制成没有棱的样子,这样便不符合西周的礼制,于是发出感慨:“觚不觚,觚哉?”,意思就是说,酒杯不像个酒杯,能饮吗?能饮吗?“言不得为觚也”,最终也没有喝这杯酒。

《礼记·哀公问》中记录了孔子的所思所想——“丘闻之,民之所为生,礼为大”,他认为没有礼便没办法敬祀天地,没办法区分男女、父子、兄弟之亲,不是君子的所为,所以,孔子一生都在勉力推行恢复周礼。

周公旦推行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各种典礼所用的音乐主要是“雅乐”——宗周丰镐京畿之乐,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面对春秋诸侯争霸,战略频发,民不聊生,礼崩乐坏的乱世,他认为周礼是救世唯一良方,恢复周礼已经刻不容缓。

为恢复周礼,孔子曾多次远道拜会问礼于老子,大致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印证自己的学问,二是要听老子的学问。在位于鹿邑县的宋河酒业老厂区内有这样一座雕塑:两位垂髯老者对坐饮酒,其中一位儒雅敦厚,酒意朦胧,另一位含而不露,深藏若虚。按场景和二者形貌推算,这应当是二千五百年前中国两位思想巨人孔子与老子间进行的第四次对话。这次对话,正是在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

面对孔子的问礼,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老子认为孔子所说的周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只有顺其自然,哪里有什么周礼!

老子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他在否定周礼的同时,也生动的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对孔子而言,老子的回答醍醐灌顶,让其猛醒,催其深思。是的,春秋乱世社会秩序重建势在必行,但是刻板的恢复周礼就能由大乱走向大治吗?

老子道法自然,崇尚无为。但是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深刻洞悉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规律,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天理即为“道”。“无为”是为了“有为”,“无为”是手段和过程,“有为”是目地和结果。在“无为”和“有为”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治理国家的目的。

在拜会老子之后,老子的观点,让孔子深知被自己奉为经典的周礼,也需要与时俱进。于是,面对老子家乡的古宋河美酒,孔子也不自觉地突破了周礼的束缚,大醉三天三夜。孔子醒来后,后悔不已,战战兢兢的对弟子说出了那句警世名言:惟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许多事都有个标准、尺度,只有喝酒没有标准没有限度,要根据个的酒量大小而为,但不要达到“乱”的程度。所以宋人朱熹曰:“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

孔子与老子两人的对话,开启了儒道两家的融合之路,也成为后世的思想给养。而古宋河酒,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也见证了两位圣人引为知己的一段千古佳话。

地址:郑州市花园路25号辅仁大厦4楼

省外招商部:0371-5567 9399 / 6328 3087

TEL: 0371-60117551 60117595

FAX: 0371-6011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