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字宋河,读懂中国白酒关于“五”的哲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最大的单数,如国字宋河系列产品中,最高端的即被命名为国字九号。五则是中央之数,天子被尊为“九五之尊”,以“九、五”为名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禹天下划九州,周天子置九鼎,秦汉官员设九卿,学术分九流,魏晋有九品中正制。人分九族,亲分五服。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五曜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地分为东、西、南、北、中。

五音为宫、商、角、徵、羽。

五脏分为心、肝、脾、肺、肾。

而以国字宋河为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国白酒中关于“五”的哲学。

五 行 入 酒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德经中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揭示的正是宇宙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老子故里生土长的企业,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宋河酒业更是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交,相生相伴”的自然之道,在国字宋河的生产酿造过程中演绎地淋漓尽致。

比如:新酿造的原酒都要进行数年窖藏,这是白酒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刚蒸馏出的新酒呈现一种“极阳状态”,口感燥辣。

因此须选择适当之地进行贮存,远离尘嚣。国字宋河原酒储存之地被称为“众妙之门”,所有酿制国字宋河所用的原酒,必须先存放于有30余年历史的橡木桶中,历经两年,桶有陈香,酒有陈味之后,再转移至经年土陶老坛中存储三年。

对于宋河原酒来说,进入众妙之门的那一刻,它们作为好酒的生命征程才刚刚开始。两种容器,交替存储,在宋河原酒储存室内,温度常年维持在10-20度之间,空气中聚集大量有益微生物,与原酒在呼吸相融间洗去身上的火气与杂味,磨去心中的浮躁与功利,让身上所属的浓烈的阳气与酒窖中的阴翳相调。酒从“极阳状态”开始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平衡、稳定、层次分明。

在整个酿造过程中,窖池属“土”,酿造必用“水”,高粱、小麦属“禾”为“木”,橡木酒桶也为“木”,储酒陶坛用“金”萃取,蒸粮煮酒必有“火”。

五行的和谐共生、共济,方酿造出一杯人间的美味。

五 色 纷 呈

《黄帝内经》是中国宝贵的古老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写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在大多数古老文明中,色彩与人的身份、地位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重视礼仪等级和族群规范的古代中国尤其如此。

青、赤、黄、白、黑又称为正色或五正色,而国字宋河的酿造也正蕴含了这五种色彩。

春季,一碧青色的高粱苗从田里慢慢茁壮成长,青山明月为伴,清风雨雾为侣,集天地之灵气,纳自然之雨露,慢慢结出浅粉、绯红、绛红的红色颗粒,这一颗颗饱满的果实送入宋河酒厂被粉碎后,拌和上金黄色的年轮心曲,进入到一段新的旅程。

酿造国字宋河的窖池,被称为玄泥古窖。其窖泥外黑内红,细腻温润,极富生命活力,是酿造稀缺浓香的根本。这些窖池都历经了数百年的微生物群落积淀、窖养,窖泥中微生物种群极为丰富,尤其富含梭状芽饱秆菌、甲烷杆菌、丁酸菌、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及酿酒香味物质,历经多年的发酵,繁衍、培养,被称作酿酒的“微生物黄金”,这些对宋河酒主体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其发酵酿制而成的原酒,就是豫酒代表国字宋河的勾调基酒。

红色的高粱、绿色的五谷、金黄的年轮心曲、黑色的窖泥,五彩斑斓又蕴含了万千奥秘,它们吸纳天地的精华,幻化出万千滋味,最终凝聚成一杯晶莹剔透的宋河佳酿。

五 步 品 鉴

中国白酒是一种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品鉴白酒也是一种融合五种身体感受的艺术,国字宋河独创的五行品鉴心法,正包含着人体的眼、耳、口、鼻、身等感官,可以说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的综合体验。

白酒品鉴有别于喝酒,她是一个人的心与酒的对话。所以,品鉴国字宋河前,须静其身心,方能品出其中妙味。

酒之美,不需言语,只需呈质。在观国字宋河之色的过程中,主要是观看酒的颜色和粘稠度,举起酒杯,观酒液的透明度,再逆时针转动酒杯,观酒液挂杯度。——优质白酒挂杯痕迹明显、均匀、似丝绸一样,杯中酒液清澈透明,没有丝毫杂质

将酒杯倾斜,呈30度靠近鼻尖,自然吸气;然后手慢慢将酒杯在鼻前晃动、吸气,深深体会、领悟……刺激性、舒适度、持久性。

品味是国字宋河品鉴中最重要的一步,酒入口时需慢而稳,好酒入口之后甘美醇厚,落喉爽净、绵甜清冽,且饮后满口生香、回味悠长、留香持久。请将酒杯送到嘴边,小抿一口,含在口中,用舌头将酒液铺满整个口腔,慢慢品味、慢慢咽下。

岁月浓香,一滴悠长。国字宋河香味柔和、醇厚饱满、回味悠长。而那一抹流过心底的优雅醇厚,深刻而持久的礼遇痕迹,正来自于黑暗中静默的沉淀酝酿。但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即使是品评相同的酒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酒是有生命的液体,品酒和喝酒的区别在于感悟,只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灵性,遵照五行品鉴心法,付出相应的耐心和时间,一定可以领略国字宋河的玄妙。

地址:郑州市花园路25号辅仁大厦4楼

省外招商部:0371-5567 9399 / 6328 3087

TEL: 0371-60117551 60117595

FAX: 0371-60117550